從能源結構調整本身、過程能效提升、后端消費、資源循環再利用等維度來看,會產生很多新的增長點和投資機會。
文|金夢媛 朱耘
“從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煤炭業(一次能源)、電力(二次能源)、傳統高耗能重型制造業(鋼鐵、水泥等)、交通、建筑等行業在當下面臨更大的挑戰。而實現‘雙碳’目標最核心的,則是以能源結構轉型代征整個經濟結構的系統性轉型升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艷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中國明確提出“3060雙碳目標”以來,有關碳減排的戰略與時間表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制造業大國,目前年碳排放量在百億噸左右,暫居世界首位。因此,通過合理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至關重要。而這一目標的大力推進也勢必催生現有行業的變革與重構,將切實影響企業運行的節奏與進程。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過去幾年發展得如火如荼,但資源分布不均衡、輸出不穩定的問題依舊存在,發電存不住,一直是個難題,隨著“雙碳”目標開始行動,越來越多的人瞄準了儲能行業,這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能源結構變革進行時
“雙碳’目標的推進將對經濟轉型形成倒逼機制,為中國提供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楊艷列舉了三個方向:第一,煤炭、煤電轉型,需盡快大幅減少煤炭消費占比,逐步停止對煤炭作為一次能源的投資,而將煤炭轉為原材料來使用(如化工);第二,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方式的改進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建立新型電力體系,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新能源車等行業;第三,傳統高耗能重型制造業(鋼鐵、水泥等材料業)的轉型升級,例如發展綠色建筑。
“中國能源結構的轉變方式很清晰,直接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能性更大。為了滿足大規模的能源需求,必然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足夠程度,才能可持續地支持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需要。”楊艷指出,從能源結構調整本身、過程能效提升(包括整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后端消費、資源循環再利用等維度來看,會產生很多新的增長點和投資機會。例如,國家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的繼續投資及相關金融支持所形成的“政策推動+市場拉動”效應,以及包括節能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等產業鏈、供應鏈的延伸與帶動和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等。
TUV南德意志大中華集團智能能源副總裁、南德新能源汽車檢測(江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許海亮對《商學院》記者表示,對新能源產業來說,未來四五十年都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整個行業每年都會有非常好的增速。“要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意味著發電結構的改變,為了應對一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帶來的沖擊,電網的同步建設至關重要。另外,包括儲能在內的相關技術發展進程也會日益加快。由此,整個新能源產業鏈都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改變能源消耗結構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碳排放,包括對電能、氫能等新能源的使用。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方向,電池產能的增加和技術的變革都將對儲能技術的發展帶來推動。”許海亮指出。由此,在碳中和目標下,無論是對發電端還是用電端,都會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
儲能成本與安全賬本
變革與重塑之下,往往機會與挑戰并存。對于當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現狀,楊艷指出,盡管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占比明顯增長,其中風電、光伏電裝機量合計超24%,但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僅在9%左右,而傳統的火電占比仍接近69%。對新能源企業來說,當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仍體現在技術、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因此,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首先,相關企業應積極加快新技術研發,尤其是加快解決儲能問題;其次,加強協作,努力從發電、儲能、轉化、輸電、消納等環節協調發力,克服風、光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帶來的輸出不穩定等問題。
以儲能行業為例,作為中國尚處于發展早期的產業,在“雙碳”目標下其加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勢必面臨著經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戰。“當下,中國儲能行業主要以電化學儲能為主,重點應用磷酸鐵鋰電池,就整個儲能系統而言,成本仍然偏高,而目前電池的使用壽命也面臨一定壁壘,電池循環使用次數的提升仍待突破。”許海亮指出。
另一方面,鋰電池作為電化學中活躍性非常強的一種材料,運行的過程中會產生熱,由此導致儲能系統存在風險。“鋰電池起火是儲能行業面臨的一個很大的風險,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雙重挑戰。”許海亮表示,為了應對這種風險,要從技術本身和系統設計上著力突破,還包括更優質的消防系統、電力空氣系統、隔離系統的配合等。這需要時間進行消化,同時也可能會帶來成本的增加。但只有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才能更放心地將這項技術加以更全面的推廣和應用。
“除此之外,涉及安全問題,就不可或缺地提到標準,包括電池本身的標準、安全水平、使用壽命,以及整個系統設計所需達到的標準等。當下,國內在行業標準的建設上也需要一個過程,接下來才是如何嚴格去執行的問題。”許海亮如是說。
為推動新型儲能快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于2021年7月15日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長壽命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標準體系基本完善,產業體系日趨完備,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基本成熟,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
“可以看到,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對儲能行業每年的增速要求是非常高的,這也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企業進入到行業中來,更大范圍地應用電化學儲能技術。回看過去10年的光伏、風電產業,從大家知之甚少,到如今涌現的幾百家上市公司,也產出了不少千億市值企業,甚至像寧德時代這類萬億市值的龍頭企業,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大。”許海亮表示。
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全生命周期”
“雙碳”目標下,除了發電產業結構的變革,用電端也正在經歷著一場更新與迭代。當下,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崛起正是其中一個縮影。“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在行業內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僅在5%左右,但無論是從增速還是從產業格局而言,發展趨勢都是非常清晰的。近5年內,投入到新能源汽車行業,以及轉型新能源汽車的企業非常多,包括一些造車新勢力在內的頭部車企也都在慢慢站穩腳跟,國際大品牌也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和規劃。未來這些不同類別的新能源車企或將形成一種角力格局,更好地在行業中共存。”許海亮指出,“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一個用電單位,也是一個發電單位。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龐大,甚至是智能用電技術和智能充電技術的發展,今后終端智能化的功能或許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樣地,作為一個相對新興的行業,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一些阻力風險也逐漸暴露,例如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新能源車起火事件所引發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包括充電樁在內的配套設施完善性和新能源車使用中充電的便捷性等,都是行業進一步發展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從供應上來說,目前大部分車企轉型新能源汽車的決心非常強大。當行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時,市場對新能源車的訴求也會提高。不僅在安全性和標準合規上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基礎設施的完善及充電效率的提升也至關重要,對企業而言,需要在快和慢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既要保證提升效率,但也不能忽視產品質量。而檢測認證行業作為技術第三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產品合規性進行評估、審核及認證,使產品以更低的風險和更高的效率進入市場,通過加快研發進度和流轉效率,促進企業降低成本和現金流回收。”許海亮說。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達20萬噸,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之中,電池就包含了3種,而非正規回收企業卻對電池廢氣、廢液和廢渣毫無處理、任意排放。這意味著,對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乃至新能源產業發展而言,電池回收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一個巨大市場和產業機遇。
回收回來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用于儲能電站,實現電池的梯次利用,被很多企業看好。以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為例,正不斷加速儲能領域的布局。
8月 12 日晚,寧德時代發布定向增發預案,擬向不超過 35 名特定對象增發 232,900,780 股公司股份,占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10%,主要用于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產能擴建項目。
不只是寧德時代,諸多鋰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也紛紛布局鋰電池回收及儲能行業,如比亞迪(272.880, -3.07, -1.11%)、中航鋰電、上汽集團(20.820, -0.12, -0.57%)、北汽新能源等。
楊艷對記者表示,“‘碳中和’意味著一場持久的硬仗,要謹慎平衡其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百姓生活福祉的關系。‘碳中和’不應以犧牲經濟的合理發展和百姓的生活福祉為代價,‘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加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而非絆腳石。因此,要深刻理解新的綠色發展觀,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未來,政策的支持、技術的完善,以及越來越多資本的進入,都將促進“3060雙碳目標”較為樂觀地在既定路線下實現。許海亮表示,“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也已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將通過一種相對市場化的機制,激勵企業實現減排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更需要包括檢測認證企業在內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的審核和評估。從整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南德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希望通過相關服務,從技術支持、評估、質量認證等方面,推動行業的發展,促進新能源產業的良幣驅逐劣幣,進而實現良性循環。”
來源:商學院